战网中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8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介世界三大名刀之一(五岳散人)

[复制链接]

426

主题

972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喜欢达人原创写手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21:23:50 | 只看该作者
发帖了好像看不到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6

主题

972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喜欢达人原创写手

沙发
发表于 2013-4-30 21:24:0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这样回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主题

1599

帖子

6524

积分

风云使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24

社区居民最爱沙发忠实会员喜欢达人原创写手追星一族

板凳
发表于 2013-5-1 03:3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放假宅在家里是传统,无聊之余看到网上有人说古代世界上的各种优质钢材与刀剑,基本全是错的,写个小东西抛砖引玉。

世界三大名刀为“大马士革钢刀”、“马来克力士剑”、“日本武士刀”,国人有不甘心的,把这三种之后加上中国刀剑,并称为“世界四大名刀”。这事儿吧……算了,我就不说了。

咱先说说大马士革钢刀。

大马士革钢其实不产在大马士革,而是大马士革作为港口城市是这种钢材的集散地。这种钢牛逼的地方在于,其他地方您要是想打制刀具追求韧性与锋利的完美结合,那您需要反复折叠锻打,然后把不同的钢材焊接在一起,最终淬火而成。人家这种东西是另外的技术,叫做“结晶花纹钢”,是粉末冶金技术。 大马士革刀上的花纹是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交错而成。白的是雪明炭铁,硬度极高。发黑的地方是沃斯田铁和波来铁,具备很高的韧性。两者纵横交错,使得大马士革钢刀具备了韧性与锋利,加上其刀刃边缘所产生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锯齿,切割能力超强。

顺便说一下,我们电影里看到的波斯弯刀很多人估计拿着也不会用,包括习武多年的人,因为那种弧度与世界上其他武术所用的兵器有很大差异。这事儿很多人不太明白,这是因为大马士革钢刀的切割力极好,加之马上作战的缘故,用抹的时候多、劈斩的时候比较少,所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使用方法。再顺便说一句,印度也算是个功夫大国,其外门兵器有108种之多,但流传范围有限,在世界上不算知名。

有人把大马士革钢混同于另外一种著名的乌兹钢,认为乌兹钢是大马士革钢的一种,这是一个误解,甚至在网络的百科书上也把两者归为一种,认为是命名先后的问题。

乌兹钢实际上是原产于现今巴基斯坦某地的一种特殊铁矿石加工而来,因为其中的某些元素的特殊含量而呈现出特殊的花纹,其功用基本类似于后来的大马士革钢。但这种铁矿采完之后就绝了,后人希望能够得到同样的钢材,经过多年的探索,发明了大马士革钢。

这么说吧,乌兹钢是那种天然生成的矿石,具备了诸多优良特性,大马士革钢是后天锻造仿制,但由于运气加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传奇。由于两者在使用功效上的类似,以及出口集散地都在大马士革,这其中的差别很少人知道。

直到近代西方的指挥刀,大多数依然是大马士革钢所制作。德国克虏伯兵工厂所生产的指挥刀与马刀当中,就有大量的大马士革钢作品。很多人认为近现代大马士革钢失传,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大马士革钢的冶炼从未失传,失传的是乌兹钢。而现代粉末冶金技术以瑞粉为上品,国外很多现代刀匠都经常用来打制各种刀具。

再说说马来克力士剑。

金庸在《碧血剑》当中塑造了一位从未出过场的主角:金蛇郎君。其人手持的金蛇剑貌似灵感就来自马来西亚那边的克力士短剑。

东南亚一带爪哇、马来等地都有土著自己所用的形状奇特的兵器,流风所及,日本没有大规模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前的武器,就带有明显的东南亚风格。但马来克力士剑则有专指,具体而言就是满者伯夷王国在13世纪兴起后,所独特铸造的蛇形、直型短剑。

克力士是世界上所有精工铸造的花纹刀剑中唯一一种糙面花纹钢产品,其他刀剑你用眼睛可以看得到花纹,但手摸上去则感觉不到,而马来克力士的花纹摸上去能够感觉得到。这是由于其独特的工艺与材料所形成的特点。

马来古代不产铁,所有铸造用的铁都是来自陨铁。由于其珍稀度高,所有的陨铁都必须上交给国家,然后由国家发给制刀匠人使用。陨铁当中含镍比较多,经过高达500次以上的折叠锻打后,形成的独特花纹绚烂夺目。中国所谓“百炼钢”也不过是折叠锻打一百次,500次这件事吧,我觉得也就是生活在热带岛屿上,弄点儿香蕉就能吃饱的人才能干得出来。

马来男人成年后有三把克力士,一把是家里给打的、一把是父亲送的、一把是娶媳妇的陪嫁之一。带着三把刀招摇过市的景象,实在是相当惊人。而马来土著武术另有一功,阴毒狠辣。由于克力士基本都不长,近战、偷袭很有威力,旷野争雄则未必好用。这也与东南亚地势崎岖、不便于大规模部队展开有关。最长的克力士也不过70厘米左右。

克力士除了锋利绝伦之外,由于打制的时候形成糙面,表面上有缝隙,土著人多用毒药或者香料浸泡,称为“毒刃”“香刃”,毒刃是不是见血封喉不知道,但能够让伤口很难愈合倒是真的。尤其是为了表现刀刃的花纹绚烂,土著人用砒霜水清洗刀身,使得花纹明显,也增加了某些杀伤力。

现代马来克力士也有生产,但已经不是用陨铁打造的了。实际上自从东南亚群岛与外界沟通多了之后,他们也用其他地方的钢材打制刀剑,很多时候刻意做出原始克力士的花纹,但那些都是下品了,很多不具备收藏的价值。

下图是我收藏的几柄乌兹刀剑。请注意其中刀身图片中那一片明暗相间的纹路,刀身其实全是如此,但我犯懒,就洗了一个窗口,懒得全部弄出来了。至于日本刀与中国刀,有时间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56

帖子

0

积分

精灵王

Rank: 6Rank: 6

积分
0

社区居民最爱沙发忠实会员

地板
发表于 2013-5-1 03:38:38 | 只看该作者
世界三大名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主题

667

帖子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明星追星一族原创写手最爱沙发喜欢达人

5#
发表于 2013-5-1 05:12:54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貌似没法贴图,等修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217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65682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写手追星一族

6#
发表于 2013-5-1 11:28: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2

主题

3586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Rank: 8Rank: 8

积分
27026

社区居民社区明星最爱沙发忠实会员喜欢达人社区劳模原创写手追星一族

7#
发表于 2013-5-2 10:26:18 | 只看该作者
等待后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1189

积分

精灵王

Rank: 6Rank: 6

积分
1189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8#
发表于 2013-5-2 12:15:08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

Rank: 2

积分
0
9#
发表于 2013-5-2 15:42:21 | 只看该作者
日本武士刀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主题

1599

帖子

6524

积分

风云使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24

社区居民最爱沙发忠实会员喜欢达人原创写手追星一族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9:40:04 | 只看该作者
日本诸岛自古就有人居住,从出土的上古兵器来看,与后世驰名天下的日本刀从器型与工艺上都毫无传承关系,倒是与马来等地的风格有相似之处。日本冶炼技术与制刀技术的发轫应当是得自中国的唐代,有人上推至汉代环首刀,并举出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致信汉庭作为证据,认为中日两国在那时就有了交往,汉代冶铁技术与制刀工艺在那个时候可能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无论中日在技术交流上是否曾这么早,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日本刀的雏形自隋代就传入了日本,后来通过大规模的遣唐使,再次带回中原地带的先进技术。日本皇室以镜、玉、剑三者为传国神器,其中的剑名为“天丛云剑”,器型与世传唐刀或者隋刀的样式极为接近。由于是日本皇室的神器,至今我并未找到其锻造工艺的详细资料,但从找到的图片上可以看出,包括剑柄的云头装饰以及剑身的形状,应该属于唐刀。可惜的是,中国境内至今尚未出土唐刀的全美品,这可能与铁质刀剑氧化与丧葬当中陪葬的习惯有关。

锻造

据民国时代的古兵器研究大家周纬先生引自日人清水橘村的记载,日本刀的锻造与发展分为三期八代,即舶来品时期、天国时期、南北朝之后时期。这是学术上自古往今的说法,实际上在现代收藏日本刀的藏家眼中,日本刀分成古刀期、新刀期、新新刀期,以及因为历史造成的昭和期与现代刀几个时期。

日本的制刀术自中原通过朝鲜半岛与后来遣唐使传来之后,渐渐走上了一条与最初的技术发源地完全不同的路径,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锻造技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这个特点首先就是锻造。

刀剑锻造追求两个目标,一个是足够锋利,能够有足够的杀伤力;另一个则是要有韧性,能够在使用的时候最大限度的保证不折断。但这两点在技术上不同的方向。学过点儿材料的人都知道,想要锋利就要有高碳含量,而这个会导致钢材韧性不够,而追求韧性就会锋利不足。

日本刀的制作工艺里解决这个问题是用了复合钢材。日本刀的术语当中有“三枚合”、“五枚合”的说法,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个想象成一个多层汉堡。在刀身的中央部分是柔韧度最高的软铁,这东西形成了一把刀的骨架。在软铁外面包着稍微坚硬一些的钢材,构成了一把刀的肌肉,最后在刀刃的部分是经过淬火工艺处理、最为坚硬的钢材。包在中心的被称为“心铁”,外层被称为“皮铁”,刃部则叫做“刃金”。

三种材料组合之后,一把刀就会兼具锋利与韧性。曾经在中国刀具收藏界有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主要就是验证这种复合材料到底能够到什么程度。实验的对象是一把新刀期的著名工匠“金泽”所做日本打刀。此刀被夹在台钳上左右弯曲,直到达到30°角的时候,其刀刃部分才开始崩坏,到了45°角的时候,外层的低碳钢开始出现裂缝。等到反复弯曲到断裂之后,可以看出断了的刀体当中有着类似那个多层汉堡的结构,层次相当鲜明。当然,这事儿遭到很多人的攻击,认为这完全是糟蹋东西。但经过这次实验,相信所有人都对这种工艺最终所能达到的结果表示满意。

日本刀采用的材料是当地所专门冶炼的“玉钢”,现在日本依然还有用这种传统工艺炼钢的技术,一炉钢目前售价要5万美元左右。由于是低温冶炼,对于技术有极高的要求。当这种钢材练好之后,就会有制刀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不同的钢材,然后通过自己的再次筛选与冶炼,经过反复锻打形成不同材料,按照各自的秘传手法把几种钢材镶合到一起。

然后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工艺:淬火。淬火是通过把高温的钢铁按照不同的部位涂上不同的保温层,然后猛然放在低温的水或者油中,使得刀刃部分坚硬的一种方式。由于所使用的钢材配比以及保温材料的不同,会在刀身上形成不同的纹路。这被称为“刃纹”。而经过多层锻打形成的其他纹路与刃纹交织在一起,就是日本刀在刀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平面花纹钢”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刃纹,可以大致说出这把刀的制刀师是那个流派的传人。这也是日本刀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由于日本以武士阶层立国,特重刀剑的地位,加之岛国资源有限而又得到官方的支持,日本刀基本都是流传有序,并且因此形成了很多种流派的风格。各种流派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这种刃纹上,有时候面对一把没有铭文的日本刀,这就成了判断其作者的依据。顺便说一下,日本刀的刀茎——也就是插在刀柄当中那一部分——经常是有制刀师名字的,而从新刀期开始,很多制刀师用“某某守”作为头衔,比如说某流派的制刀师可用“肥后守国重”作为刀铭。要知道,“某某守”是朝廷官吏的职衔,相当于一地的地方长官,制刀师可以用这个作为头衔,可见其地位之高。

但这并不是说这把刀就算是大功告成,而是刚刚开始。日本人在工业化时代把流水线玩儿得出神入化不是没有原因,在制刀这件事上,制刀师把刀锻造出来之后,他就会把工作交给专业的磨刀师。日本刀的研磨甚至比制刀还要重要,因为要靠着研磨师对于一把刀的理解,把刃纹等东西研磨、表现出来,而这个是要用多达数十种研磨石料才能做到的。

记得一次我在东京拜访某位研磨师的时候,他在研磨一个日本古枪头,在京都的繁盛之处有个小小院落,院落中是日本特有的“枯山水庭院”,他在磨着那个枪头,宾主相对无言。等到一个月之后再去,枪头已经磨好了。

经过研磨的日本刀所呈现出来的美是无可抗拒的。刀身初看明光如镜,实际上从刀茎开始,刃部与刀身有着很大不同:刃部比刀身的亮度要高,在两者交界的地方所形成的纹路有些是直的,一条亮线一直到刀尖;有些起伏如波浪,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而日本刀所特有的弧度,使得它更为优美。轻抚刀身,就像抚摸着一位美女玲珑的曲线一样让人迷醉。

到此还并不算完,一把刀不是一根条子就解决问题了,还要有各种柄、刀镡(也就是我们说的护手)、鞘装等。日本刀与其他刀具还有一个不同,就是它需要有两套刀装。一套是正经使用的时候所用,一套是长时间不用的时候,要把刀条拆下来放进一套用所谓“朴木”所制的软木鞘当中,称为“白鞘”,用以保护刀条。而这些也是要另外一位专门的装具师来单独制作的。日本刀的装具非常精美,无论是镶金嵌银还是铁器雕花都表达了某种文人意趣。这也难怪,日本武士是文武合一的阶层,这是他们必须学习的修养之一。

至此,一把日本刀才算是大功告成。由于日本本地的玉钢含硫量比较高,日本刀相比别的名刀来说更容易生锈,对于日常保养来说,注重仪式感的日本人也开发出一套独特的工具与程序。由于收藏的日本刀有几十把,这个功课在平日里总是不能少的,刚开始颇为所苦,现代生活里诱惑相当多,每天饭局、酒局不断,不但时间上很难保证,就是一把一把的按照程序拆卸、清理、打粉、再清理、上丁子油、再再清理,最后装好,心情上就很烦躁。习惯了之后才发现,只有那个时间才是收藏的乐趣所在,是跟藏品有交流的行为。
自 从 造 天 地 以 来 , 神 的 永 能 和 神 性 是 明 明 可 知 的 , 虽 是 眼 不 能 见 , 但 藉 着 所 造 之 物 就 可 以 晓 得 , 叫 人 无 可 推 诿 。罗马书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BattleCN ( 陕ICP备05006600号 )

GMT+8, 2024-6-5 15:07 , Processed in 0.0936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